海南钌锌催化剂回收
催化剂的催化原理是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条件,根据有效碰撞理论,分子之间的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而只有活化分子、原子或离子才能发生有效碰撞。因此,在发生化学反应之前,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由普通分子、原子、离子转变成活化分子、原子、离子,这种能量称为活化能。正催化剂可以使反应的活化能大大降低,使得一些原本需要激烈条件,如高温、高压等才能发生的反应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即可发生,因此大大加快了反应速率。而负催化剂则通过提高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较难发生,降低了反应速率。
Stille-Kelly反应。钯催化下分子内的二芳基卤代物利用二锡试剂进行交叉偶联的反应。Stille羰基化偶联反应。此反应早由Migita和Stille开发,利用酰氯进行Stille偶联反应制备酮。但是酰氯通常不稳定而且对于活性官能团不兼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在上世纪80年代,在过渡金属催化下有机卤代烃和类卤代烃进行羰基化偶联反应制备酮的方法被开发出来。Pd(0)催化下,有机锡试剂,一氧化碳和有机亲电试剂(芳基或烯基卤代烃和芳基或烯基类卤代烃)偶联形成新的碳碳单键的反应,被称为Stille羰基化偶联反应。
晶格间距与催化活性——多位理论晶格间距对于了解金属催化活性有一定的重要性。不同的晶面取向,具有不同的原子间距。不同的晶格结构,有不同的晶格参数。实验发现,用不同的金属膜催化乙烯加氢,其催化活性与晶格间距有一定关系。Fe、Ta、W等体心晶格金属,取[110]面的原子间距作晶格参数。活性高的金属为Rh,其晶格间距为0.375nm。这种结果与以d%表达的结果除W外都一致。多位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催化剂的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存在有正确的原子空间群晶格,以便聚集反应物分子和产物分子。多位理论是由前苏联科学家巴兰金提出的,对于解释某些金属催化剂加氢和脱氢的反应有较好的效果。以苯加氢和环己烷脱氢为例,只有原子的排列呈六角形,且原子间距为(0.24~0.28)nm的金属才有催化活性,Pt、Pd、Ni金属符合这种要求,是良好的催化剂,而Fe、Th、Ca就不是。
在有机化学中,金属配合物诱导的烯丙基取代反应是形成CC键和CO键的非常重要的反应。含活性配体的钌络合物对这类反应的催化作用最好,能催化烯丙基卤化物和酚类的芳基烯丙基基团的形成。此外,NHC配体与Cp*-Ru配合物配位形成的催化剂在烯丙基烷基化反应和酚类醚化反应中表现出非常好的催化活性。